都在說“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制造業衰落”,但我想說的是其實日本早已完成制造業的布局,牢牢占據產業鏈高端,在看似以退為進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了小而美的華麗轉型。
日本制造業轉型之路
一:內部因素
雖然部分日本制造業企業離開了終端消費市場,但它們并非被迫退出,而是選擇主動抽身,并轉型至需要更高技術門檻且競爭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場,它們仍是市場的有力競爭者。比如日立的電梯、夏普的顯示屏、索尼的攝像頭等。
其實,日本國內的電子制造業集團早開始做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制造業產業鏈結構調整的整合者,日本產業革新機構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是由日本三井、三菱等眾多財閥巨頭協同政府當局成立。例如該機構會同瑞薩電子株式會社、富士通株式會社、松下電器產業株式會社合作成立全新的半導體設計領域子公司,集合3家在影像處理、通信技術等方面的優勢,致力于提升應用于智能手機、汽車制動的大規模集成回路系統(LSI)方向的研發能力。
在加強資源整合和協同合作的同時,它們是在低調等待另一個帶動電子產業擴張的領域,一個方向就是以智能城市、智能電網為首的物聯網產業。為了獲得先發優勢,早在2012年10月,東芝和日立制作所向國際電工委員會(IEC)提議設立關于電能儲存系統的新標準化技術委員會(TC),并獲得了批準。這是智能電網領域個以日本為主體設置的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日本還被選為負責委員會運營的國際干事。
因此,僅僅依靠中日兩國GDP此消彼長的比較和部分日本知名企業巨虧或被中國背景公司收購的新聞,就大肆輿論宣揚這種誤讀只會加深老百姓的誤解。反觀自己,引以自豪的不少“中國制造”其實就是在做組裝,許多關鍵技術仍在外資手里,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罷了。
第二:外部因素
全球化大市場環境中,新興市場的快速崛起、技術轉移等問題,在近幾年確實帶給了日本制造業不小的沖擊。但這些沖擊還不足以讓日本制造業衰落,恰恰更加堅定了其堅持走高品質產品線的雄心。畢竟中國等國的廉價生產力和低成本原料對日本制造業的沖擊,只能停留在快消品等市場;在技術導向和高端耐用品市場,日本制造的地位仍是難以撼動的。想想出國或是海外淘馬桶蓋、電飯煲的熱潮吧。
如果你覺得我看到的是單點的案例,不妨讓我來羅列下大家熟知的日本制造業巨頭的近況。
一:東芝關“機”
2013年底,東芝在與惠州TCL電器銷售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后就關停了其在大連的工廠,中國市場的電視機已經全部轉由TCL代工生產。東芝表示,未來集團將把業務重點放在兩個方向:一是可循環、清潔、便攜、高效能的環保型能源產品;二是應對不斷海量增長的、記錄人類歷史和自然界的存儲產品——硬盤。
第二:松下變“綠”
2012年,松下將旗下的三洋白色家電業務以8.3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拋售給了國內家電巨頭海爾,并宣稱不再對等離子和液晶顯示器業務進行投資。日本松下表示,松下高層早做出主動轉型計劃,從偏重現有事業向新能源和環保領域轉型。
第三:索尼成“醫”
今年4月在大連成立索尼信息系統中國區總部的日本索尼株式會社早在2011年就收購了美國伊利諾伊的生命科學公司,開始涉足流式細胞術業務,在2012年與奧林巴斯密切合作后,于今年5月以“前沿科技,致力醫療”的全新主題,攜帶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出席了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通過手術影像移動站、手術3D解決方案、內窺鏡手術解決方案等全面展示了索尼在醫療領域的*的科技成果和強大實力。
給中國制造的啟示
第一:結合互聯網+、工業4.0等趨勢、主動求變
都說“轉型是作死,不轉型是等死”,我們要明白不是為了轉型而轉型,而是為了要提升企業的全球競爭力而去轉型,重點是要形成優勢的商業模式和經營方法。日本家電制造企業轉型是在轉移制造、降低成本的同時將資源集中在新興產業上。因此,中國制造業轉型也應主動地去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主導產業從高能耗、高投入、低效益的傳統制造業逐漸轉向高技術、深加工的新型制造業以及電子信息業等新興產業,提升產品競爭力。
第二:專注品質,工匠精神和持續創新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和鉆牛角尖毅力可以說是眾所周知,這也是日本制造業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對于中國制造業,重視技術工人,與技術工人構筑共同愿景,踐行工匠精神,不僅可以幫助建設更加嚴謹、重視技能、更加專注的企業文化,生產出更優質的產品,還能使技術工人在高度工業化和商業化的社會中找到自我認同感,提升自主鉆研創新的積極性,推動制造業工藝流程的優化、產品質量的提高。
第三:提升用戶體驗,提高服務能力
制造業轉型的關鍵其實是從“制造業”向“服務業”思維的轉變,原先制造業重點是售前的買賣服務,如今的重點是售后的增值服務,以前制造業的關鍵是研發生產能力,今后的關鍵則是運營和用戶能力。對于轉型中的制造企業就必須明白用戶體驗是產品成敗的關鍵因素,中國制造業的核心追求就是做一款用戶感知到的溫暖用心的產品。
第四:聚焦、專注、小而美
日本中小企業的成功,首先緣于高度的專注。很多企業都起步于非常不起眼的領域,難能可貴的是,幾十年如一日,不斷鉆研,精益求精,直至取得突破。通常優秀的小企業為了與大企業形成差異化,會專注于高附加值、非標準、定制化的產品。日本經濟產業省指定了17項特定制造業基礎技術,包括模具技術、鍛造技術、動力傳導技術等等,都是影響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它們全部掌握在中小企業手上。
在這種中小企業的內部組織一般都簡單、扁平化,沒有KPI。企業家更看重和諧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復雜的管理制度。恰恰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人的潛力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梢钥吹?,產業升級完全可能是一個社會分工不斷深化,小而專、小而精、小而強的企業不斷涌現的過程,對于中國的制造業轉型,應當鼓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功的中小企業都善于通過與客戶尤其是不同行業客戶的溝通,在日益多樣化的需求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市場縫隙;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也需要學習互聯網團隊管理和項目管理,在互聯網+大潮中給自己的產品和組織來一個徹底的轉型。